首页 > 科技 >

混合云再迎教育新基建“东风”,同源同构将成竞争关键

发布时间:2021-07-30 17:18   来源:网络   阅读量:16474   

近日,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以下简称教育新基建),特别指出要支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混合云模式建设教育云,为本地区教育机构提供便捷可靠的计算存储和灾备服务。

《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混合云模式在教育平台新型基础设施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将加速云计算技术在新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及普及。可以预见,在新一轮教育新基建政策的指引下,混合云将开启下一轮黄金发展期,其中具备同源同构优势、在成本效益及灵活性上更具优势的混合云服务商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日前,网宿科技旗下云计算品牌爱捷云CEO李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云计算的普及教育期已过,随着企业云化逐步迈入ldquo;深水区rdquo;,能既让客户拥有简单易用的体验,又满足客户本地部署要求的混合云架构,正在成为企业和机构IT基础架构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他看来,未来同源同构将成混合云竞争关键因素。

混合云将成区域教育云平台主流选择

《意见》明确了此次教育新基建的重点方向,其中打造平台体系新型基础设施成为重点方向之一。同时《意见》指出要构建新型数据中心,即要支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混合云模式建设教育云,为本地区教育机构提供便捷可靠的计算存储和灾备服务。规划整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ldquo;低小散旧rdquo;的数据中心,不鼓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建设数据中心。鼓励区域和高校共享超算资源和人工智能算力资源,提供基础算力工具。

业内专家认为,这意味着接下来教育领域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进一步趋向集中化、集约化,而兼顾数据安全合规、同时又能充分整合教育体系现有ldquo;低小散旧rdquo;数据中心、具备较好扩展性的混合云建设方案,自然成为区域教育云平台的首选。

《中国教育网络》杂志在对239所高校进行的云基础服务调研结果显示,混合云是现阶段最受青睐的一种云服务方式,灵活是其最大优势,既能满足学校数据安全的需要,又能满足云基础服务的使用需要。

事实上,这与云计算技术在国内的发展落地趋势也比较吻合。基于对数据安全性、可扩展、可管理、性能、存储空间和成本效益等需求的综合考量,混合云已成为现代企业和机构在IT基础架构上的主流选择。

IDC针对云计算用户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用户已经开始使用多云、混合云架构。而随着各行各业云计算的实践案例越来越多,企业和机构变得更加重视从实际需求入手,趋向于将业务合理地分配在公有云、私有云和传统数据中心,从而对其基础架构实施进一步的优化。该调研统计结果显示,93%的企业在过去一年中曾经有将公有云环境中的应用程序或数据迁移到私有云或传统数据中心中的行动。

在全球范围内,混合云的部署已成为业界共识。Gartner在基于对全球2650名IT决策者的调查显示,72%的企业和机构将混合云和私有云作为其上云战略的优先选择。

李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混合云模式在区域教育云平台的建设方面具备非常好的实用性及经济性,将为区域教育新基建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

同源同构将成混合云竞争关键因素

计世资讯《2019-2020年中国混合云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预测,未来混合云市场将快速扩张,预计2024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892.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5.3%,是云计算市场重要的一极。与此同时,从渗透率来看,2019年中国企业采用混合云的比例仅为9.8%。这也是全球咨询机构以及各大分析报告,几近于一边倒看好混合云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

也正是基于市场的蓝海特征,国内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布局混合云市场,模式千人千面,技术层出不穷。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普及深化,最终能给客户带来真正价值的云产品及解决方案,才能赢在未来。

从市场调研来看,在经历公有云多年的普及教育之后,企业和机构在对IT基础架构选择时,越来越倾向于在云简单易用的使用体验以及数据本地部署安全可控方面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而一致的技术架构才能将上述两点完美融合落地。

李东表示,目前云计算的普及教育期已过,随着企业云化逐步迈入ldquo;深水区rdquo;,能既让客户拥有简单易用的体验,又满足客户本地部署要求的混合云架构,正在成为企业和机构IT基础架构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责编:余梓阳)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生活消费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生活消费网 | 专注于国内外今日生活资讯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生活消费网 | 专注于国内外今日生活资讯网站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