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一名游客观看香港收藏家的瓷器藏品《弥勒佛》

发布时间:2021-09-20 19:26   来源:东方网   阅读量:17959   

弥勒为什么来中国做包和尚。

问题:弥勒来中国为什么会成为包和尚。

3354浙江省宗教研究中心主任陈访谈。

中新社记者柴于娇郭启珍。

西汉佛教传入中国后,几千年来一直适应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同时,中国佛教传入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影响了当地的佛教文化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浙江省宗教研究中心主任陈最近几天接受中新社《东西方问题》专访,回顾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和路径,探讨中国佛教在推动构建人类共享未来共同体中的思想价值,以及如何与不同文明对话。

图: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杭州西湖西北部。

面试记录总结如下:

中国新闻社记者:佛教在中国的内涵和本质是什么。

陈:佛教来自外国,佛教中国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总的来说,佛教中国化有三个内涵

一,佛教的内涵历史上的佛教经典概括为《大藏经》,以《经法论》为主体可是,伴随着历史环境的长期变化,有记载的佛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佛教在一些内容上有不同的解释比如《经法论》的解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1000多年的佛教中国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解读佛教这一概念

第二,中国的内涵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比如南北朝时期,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关键时期,佛教通过民族交融逐渐生根发芽这一时期,佛教成为国家和民族之外的第三种力量,能够有效地整合社会,民族和地域的风气

第三,文化的内涵中国佛教和中国佛教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许多传入中国的外来思想,最终因为无法在中国本土化而消失在更深层次上,是中国社会,文化和人改变了佛教佛教中国化虽然是一种简单的表达,但背后的历程却是复杂的,甚至是波澜壮阔的

中新社记者: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佛教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陈:千百年来,佛教中国化的总体成就是形成了世界佛教的三大体系,即,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

在我看来,在佛教中国化没有完成的今天,其内涵也在不断调整和丰富比如佛教中的弥勒佛形象,经过几次演变,最后大腹便便的弥勒佛雕像最受人们的喜爱,这与最初从印度传来的弥勒佛雕像有很大的不同从杭州飞来峰68窟的大肚弥勒佛像可以看出,它的造型,服饰,摆件,手镯,布袋都与中国形象和服饰习惯融为一体永远微笑的形象代表了宽容,乐观,自由的积极进取精神这个形象是中国人思想,观念,心理的物化,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体现

佛教如何调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至少有四种转换

第一,文化教育很多佛教寺院是当地的文化交流中心,是国家力量建设的佛教中心比如唐太宗时期,翻译佛经的人就有成百上千,这是一种文化教育传统Xi安众多佛教祠堂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成果

二是制度化。例如,佛教中最有影响力的修道制度包括修道制度,戒律的实践,僧侣穿僧衣,独身

第四是现代化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佛教也不得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比如现在,所有的人都崇尚文明和朝圣,这是佛教活动适应现代制度的改革其背后的重要动机是佛教应该越来越融入时代的文明进程

图:雪后的佛教圣地五台山,红墙灰瓦,白雪皑皑,松树掩映,格外圣洁宁静。刘永平

中新社记者: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融合发展,与儒家道家文化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看待佛教中国化中的文明交融

陈:从两个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第一,从空间上看,儒,释,道在中国都存在第二,从时间上看,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对儒释道都有不同的解读,三教总体上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中国社会三大流派并存,为中国社会提供不同的服务,而儒家则为知识分子和学者服务佛教既服务于普通百姓,也服务于国家朝廷简单来说,儒家思想就是统治世界,佛教是为了治愈心灵,道教是治身的当然,严格来说,并不是佛教治心,而是儒家的慎独和道家的坐忘心法都涉及到治心

因此,儒,释,道三家都围绕着人在天地中的地位,价值和追求提供了各自的答案,具有普遍性今天,我们应该把儒释道放在全球化的视野中,放在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中,探讨所提供的方案是否是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

中国新闻社记者张银社

图:一名游客观看香港收藏家的瓷器藏品《弥勒佛》。中国新闻社记者张银社

中新社记者:佛教传入并与中国文化融合发展后,中国佛教是否再次传播并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陈:首先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佛教到底是走出去还是走出去。

虽然是字差,但意义不同比如日本,韩国甚至越南等东亚国家,佛教都是从中国请出来的这种请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文化交流我们不强调中国佛教文化的先进和优秀,但它是一种有价值和意义的文化,值得学习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佛经,僧侣,寺院和仪式都与中国佛教有着相同的根源

/p>

中国佛教文化由此被请出去后,被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留下来并传下来,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更重要的是,中国佛教文化成为东亚文化圈的重要构成这个历史现象告诉我们,佛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对东亚文化圈的历史建构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国佛教被请出去,也与其内容,途径和方式有关。

以浙江佛教为例,被请出去的东西有天台宗,华严宗,佛教制度,佛教高僧,这得益于浙江佛教的海洋意识浙江佛教是全域佛教,山水佛教,山海佛教,山林佛教皆具,与日本,韩国的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从宋,元,明至近代,浙江始终为东亚佛教交流的黄金纽带

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资料图:参观者被一尊观音立像吸引。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中新社记者:佛教讲究慈悲,包容,平等,和合,这是否影响了中国人热爱和平,不喜扩张的性格形成。

陈永革:佛教思想结构中,突出慈悲,平等,包容,对众生都有无条件且无限的尊重这种思想影响着许多中国人

一般来说,佛教慈悲的真正蕴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性的,日常性的拔苦而与乐,其中蕴藏一种利他的功德心二是作为一种生命态度或选择佛教最根本的关切是觉悟,归根到底是佛的本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总之,我认为佛教智慧是一种实践的,可分享的行动智慧,能引导人们去服务,奉献,利他,这一过程与中国人形成慈悲,包容,平等的性格不无联系。

资料图:泉州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王东明 摄

中新社记者:在中国两千多年,佛教走出了一条中国化的路您认为未来中国佛教文化如何在与不同文明对话中更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陈永革:讲好佛教中国化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有机方面,某种意义上,传播本身就是文化,就是文明。

讲好佛教的中国故事,我认为要注重三个维度:

一是强调佛教的中国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如果不强调这一点,就会底气不足要有策略地讲清楚中国佛教的信仰形态,宗教形态,文化形态,艺术形态等

二是通过讲中国佛教故事传递更多信息那些公共的,开放的,包容的,符合现代文明潮流的内容要多讲,要挖掘自己的文化基因,形成文化标识,这是行动策略

三是讲好中国佛教故事也要不忘初心不脱离佛教的本义和情怀,从中国佛教与世界佛教文明的共鸣中,促进互相尊重,共同打造佛教与人为善,与时为善,与世为善的美好愿景

陈永革,现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浙江宗教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任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印度佛教学外国人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宗派佛教,中国哲学与宗教等著有《晚明佛学的复兴与困境》《佛行人间:佛教社会观》《近世中国佛教思想史论》等

(责编:笑笑)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生活消费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生活消费网 | 专注于国内外今日生活资讯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生活消费网 | 专注于国内外今日生活资讯网站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